引言
近年来,检测行业中维生素项目的检验日益增多。大家在面对维生素复杂的操作过程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样品称样量的计算、标准曲线拟合方式的选择、样品稀释倍数的选择、标准菌的活化等等。其中最让大家头疼的一个情况是标准曲线整体浑浊。造成标曲整体浑浊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今年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更隐秘的影响因素,现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避免标曲整体浑浊,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想战胜你的敌人,就要了解你的敌人。维生素的难点到底在哪儿呢?其实维生素项目的难点很多,还很细。追究其核心,主要是因为维生素的含量很低,低到非常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且这些干扰因素,看不见,摸不着,一个不留神,我们就被偷袭了。结果就是这样:
看到此图时,大部分实验员估计已经心生绝望,几天的辛苦又将付诸东流。所以大部人的反应都是赶紧拿远点,我再也不想多看它一眼。
但是,这是不对的呦!
我们应该积极面对问题,盯着这个标曲,然后思考。它为啥这么浑浊呢?为啥没有梯度呢?为啥标曲设定的时候要有接种空白和不接种空白呢?好了,你接近真相了!
但是,其实,捷径就在眼前。我们为什么不去测测那套浑浊的标准试验管呢?哪怕我们需要压抑住自己内心抗拒的波澜。
一、如果我们测出来结果是这样的(编撰数据):
二、如果我们测出来结果是这样的(编撰数据):
GB 5009.210-2016 《食品中泛酸的测定》6.7条款“如果0对照管有明显的细菌增长,或者与0对照管相比,标准0管透光率在90%以下(或吸光度值在0.2以上;或标准系列管透光率最大变化量<40%(或吸光度值变化量<0.4),说明可能有杂菌或不明来源的泛酸混入,需重做试验)”
那么可能的污染源是啥呢?前文提到了:所有玻璃器皿的洁净度;枪头或移液器的洁净度;环境的洁净度;标品配制的准确性及稀释过程的准确性等等。不过,最近小编还发现了一个更隐秘的维生素污染源----接种液。
我们维生素试验用到的接种液在接种前都是经过特别处理后,去除菌液中残存维生素的。比如叶酸通过“饥饿”培养6小时来清除菌液中残存叶酸。泛酸、生物素和维生素B12都是通过“离心-洗脱”三次来去除接种液中残存维生素。但是,当我们操作不当时会造成接种液中残存维生素含量远远超过方法的去除能力,导致接种液中带入维生素,从而污染体系,导致维生素本底污染,干扰维生素测定。
比如:叶酸菌株活化时我们没有使用标准要求的4mL叶酸测定培养基加2mL叶酸标准工作液,而选用了乳酸杆菌肉汤或MRS肉汤进行活化。那结局是很惨痛的,小编自己也深有体会。
再比如:生物素和维生素B12菌株活化时使用的乳酸杆菌肉汤培养基中的番茄汁配制不合规,那也会引起维生素本底的污染。最近小编就碰到了好几个案例,由于维生素标准中未明确番茄汁的配制方法,所以不少实验员就用了最直接的思路:番茄整个榨汁。这种番茄汁配制后浓度太高,维生素残留量太大,超过了离心洗脱能处理的范围,所以配制后的情况就如下图所示。
GB 4789.34-2016 《双歧杆菌检验》A.1.2.2条款:“西红柿浸出液的制备:将新鲜的西红柿洗净后称重切碎,加等量的蒸馏水在100℃水浴中加热,搅拌90min,然后用纱布过滤,校正pH 7.0±0.1,将浸出液分装后,121℃高压灭菌15min-20min。”
陆桥官方公众号